产品中心

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的服饰简笔画)

发布时间: 2023-11-23 01:04:47 发布于: 产品中心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辽宁省十大风味食品评选中阜新孙玉国厨师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汤”入眩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能够保证人身安全。

  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蒙古包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最重要的包含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第二学期:逐步养成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进一步学习弹、唱、跳、画、讲等基本技能技巧,深入理解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等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对婴幼儿的养护技能。

  第四学期:熟练运用所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音乐、舞蹈、美工等专业技能进行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教学设计,熟练撰写教案、计划等行业常用应用文,具备实施教学设计的能力。能有意识的收集和处理各种行业前沿信息的能力,为职后学习奠定基础。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合格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高一年级下期(第二学期),总学时达到32学时:了解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以及幼儿的活动心理。能依据幼儿特点,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初步具备幼儿园基层岗位幼儿老师的工作上的能力。培育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

  高一年级下期(第四学期),总学时达到32学时: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内容和发展历史;掌握学前教育学主要流派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科学的学前教育学观指导幼儿发展。

  二年级下期,总学时达到80学时:使学生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育学生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专业技能;培育学生重视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思想

  一年级下期,要求总学时达到32学时:让学生掌握0-6岁婴幼儿相关喂养、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和安全急救的技能技巧和幼儿园相关的护理、保健知识,以及技能技巧相关的理论知识。

  一年级下期,要求总学时达到64学时:掌握音程、的识别和构建,理解西洋大小调和民族五声调式结构及在歌曲中的运用。学习附点、切分、弱起、三连音节奏,视唱节奏型丰富的视唱曲。巩固音程、大小调式的听觉概念。巩固歌唱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方式,进行高声区的开发,完成中等难度歌曲演唱。熟悉一升一降调式调性,完成相应乐曲弹奏;学习弹唱乐曲的技巧,培养乐感和音乐表现力。

  二年级下期,要求总学时达到80学时:强化概念,训练二声部视唱,学习一升一降调式的旋律视唱,巩固节奏的稳定和准确性。增强气息对声音的控制能力,训练声音的力度,着力歌曲表现力的训练,完成中高难度不一样的风格的声乐曲演唱。巩固两升两降内5个大调的音阶及乐曲弹奏,培养弹奏的综合表现力和自信心。进入小调旋律配奏,熟悉a小调旋律调式调性,完成a小调儿歌配奏及弹唱,培养儿歌弹唱演绎的表现力。

  一年级下期,要求总学时达到48学时:掌握简笔画的线条搭配适当的能力。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手工教学方面要求学生以立体构成为基础,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以及纸造型的特殊表现技法,以占有空间的立体语言,简练、明快、有力的造型,塑造物体形象,使形体更生动完美。

  二年级下期,要求总学时达到64学时:水粉画的技能技巧,熟悉水粉画的工具材料,学会运用色彩关系塑造形体;简笔画的线条运用、人物结构、比例关系及多种材料的运用。手工教学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废旧物造型的学习,挖掘废旧物品的余效,利用其作为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年级下期,要求总学时达到48学时:本期主要是通过舞蹈基本功扶把训练、芭蕾舞姿训练、蒙古族舞蹈、幼儿舞步组合等四个部分,进一步训练学生身体的控制与挺拔、动作的伸展与柔韧、舞姿的协调性与表现力,为今后的舞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下期,要求总学时达到64学时:本期主要是通过:汉族舞蹈的学习、综合复习5大民族舞蹈组合、幼儿舞蹈创编3个部分对两年的学习内容做复习和巩固,让学生能掌握五大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独立完成5个民族舞蹈组合,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协调性及表现力;另外通过幼儿舞蹈创编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创编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际的创编方法,能分组创编一个幼儿舞蹈。

  专业面广,规范性要求高的大类专业基础课要使用部颁教材,其他专业课程要根据教育部、省、市有关教学文件的规定,选用正规出版教材,对于部分没有正式教材的实训课程,可依据行业标准和学校培养目标,组织开发校本培训讲义六、专业课程教法

  ⒈原理性教学内容建议使用讲授法、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等方法,借此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

  ⒉操作性教学内容建议使用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⒊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教育学理论知识,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⒋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课堂讨论,教育家生平故事介绍,经典教育实验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⒈在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教学中,比如弹奏一首乐曲、画一幅画或做一个动作,教师首先要准确的提炼出知识点,详细的讲解,带领学生操作练习,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再归纳出操作要领。

  ⒉专业技能学时有限,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督促制度,提高学生课后练习的质量,保障正常的教学进度。

  ⒊善于利用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通过欣赏、观摩、举例、对比,让教学的内容变得直观、丰富、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⒋在训练材料乐曲、儿歌、范画、舞蹈组合等的选择上,尽量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素养,选择她们能喜爱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⒌多进行主题式教学,采用分块内容的教育学生的方式,保持知识点的连贯性和应用性。同时融入模拟幼儿园微型课堂,运用游戏等方式,将弹、唱、画、跳等枯燥的技巧训练变得生动有趣,既利于学生综合掌握技能技巧,又能培育学生的专业激情。

  ⒍在教法技能训练中,科学的运用模块式教学,比如科学模块、艺术模块、蒙氏教育模块、感统模块等等,既能使教学内容容量扩大,并相对独立,又能使模块间知识相互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⒈评价的目的是全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议学生最终成绩有三个方面构成:学习态度占30%,包括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测验、相关活动表现;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占40%.这样便于形成对学生相对完整、全面的评价。

  ⒉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能够使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以增加他们的信心。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最满意的作业;最喜爱的小制作;印象非常深刻的问题和解决过程;阅读相关读物的体会等等。

  ⒊考试建议选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识记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同时也要通过案例等试题形式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由客观性试题(70%)和主观性试题(30%)构成。题型可选择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教学活动设计题等。

  ⒈学习过程评价多以弹性、发展性、开放性评价为主,给每个人提供展示的舞台,避免艺术教育厚此薄彼的现象。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既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情感反应、交流合作,更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⒉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积极关注学生接受评价时的情感态度。往往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时,学生认为事不关己,不注意聆听,实则损失了学习和进步的机会。相反,接受整体评价或是聆听旁人评价时的专注度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也让学习事半功倍。

  ⒊建议学生最终成绩有三个方面构成:学习态度占30%,包括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测验、、演出、比赛及相关活动表现;期末考试技能操作成绩占40%.这样便于形成对学生相对完整、全面的评价。

  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营养学,钢琴,舞蹈,绘画美工,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遗传学,伦理学,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游戏学原理、教师口语等。

  皮雕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如今皮雕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加融入了现代民族工艺技法。蒙古皮雕画精选草原天然优质牛皮,经过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拋光、定形等一系列工艺纯手工制作完成。它完整保持了原皮质坚韧、光泽自然、质感柔和细腻等诸多特点,反映出一种名贵、高雅的气质,既是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也是古老民间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加工的完美结晶。皮雕画中浓缩的草原风情,让您在欣赏时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

  采用优质黄牛腿骨为材料,经过骨雕大师精雕细刻,采用漂白、打磨、抛光、包嵌、雕刻、防潮等21道工序打造而成,全部的产品上面均镶有天然玛瑙、松石。骨雕产品一般来说包括骨雕马、骨雕羊、骨雕骆驼等,是收藏、送礼的高档手工礼品。

  银制蒙古套盒集蒙古族特色物品于一盒,让您充分领略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银器以其特有的使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充足表现了蒙古族艺术文化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套盒内部一般装有银碗、结盟杯、哈达、银筷子等物品。其中,蒙古银碗,光洁锃亮,碗托錾刻精细花纹。用银碗敬酒是蒙古族人最高的敬意;结盟杯,选优质牛角,打磨抛光,晶莹剔透犹如玛瑙,以牛角盛酒,一饮而尽,以示友谊的真挚与永恒;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这种服饰不但方便了蒙古族人的生活,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衩 。蒙古袍的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色的镶边。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牛头、羊头、鞭子均采用传统工艺精致而成,是很好的壁挂装饰品。且古时“羊”同“祥”,预示着吉祥如意。鞭子是骑马用的。俗话说:“快马加鞭”,马鞭能驱策坐骑快走,驱赶畜群,防备野兽等。

  皮酒壶、皮囊基本上分造型皮囊酒壶和软皮囊酒壶两种。其中造型酒壶又有元宝型、羊腿型等多种款式,内置玻璃或瓷质酒瓶,使用纯牛皮绳手工编织而成;软皮囊酒壶除壶嘴部分外,其它部分为密封纯牛皮。

  产品全部采用上等牛皮经过手工缝制而成,图案多为历史上生活在草原的经典人物及牧人生活场景。牛皮拥有非常良好的透气性,因此由其做成的产品不仅仅具备良好的观赏性,更具实用价值。

  草原人民深爱的饰品,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来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镇宅避邪,还可以当装饰品。蒙古刀刀身采用优质钢材打造精磨而成,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

  中医推荐使用牛角梳。因为用牛角梳梳头,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还有加速头皮血液循环,清炎凉血,镇痛止痒,防止静电,不脱发,安神健脑等独特的保健作用。

  神态逼真的牛、羊等毛绒手工艺品,将我们又带回了辽阔的草原。它们或悠闲、或疾弛,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尽情地享受着草原的惬意。毛绒手工艺品不仅是很好的室内装饰品,也会为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皮雕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如今皮雕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加融入了现代民族工艺技法。蒙古皮雕画精选草原天然优质牛皮,经过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拋光、定形等一系列工艺纯手工制作完成。它完整保持了原皮质坚韧、光泽自然、质感柔和细腻等诸多特点,反映出一种名贵、高雅的气质,既是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也是古老民间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加工的完美结晶。皮雕画中浓缩的草原风情,让您在欣赏时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

  采用优质黄牛腿骨为材料,经过骨雕大师精雕细刻,采用漂白、打磨、抛光、包嵌、雕刻、防潮等21道工序打造而成,所有产品上面均镶有天然玛瑙、松石。骨雕产品一般包括骨雕马、骨雕羊、骨雕骆驼等,是收藏、送礼的高档手工礼品。

  银制蒙古套盒集蒙古族特色物品于一盒,让您充分领略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银器以其特有的使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艺术文化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套盒内部一般装有银碗、结盟杯、哈达、银筷子等物品。其中,蒙古银碗,光洁锃亮,碗托錾刻精细花纹。用银碗敬酒是蒙古族人最高的敬意;结盟杯,选优质牛角,打磨抛光,晶莹剔透犹如玛瑙,以牛角盛酒,一饮而尽,以示友谊的真挚与永恒;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这种服饰不但方便了蒙古族人的生活,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衩 。蒙古袍的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色的镶边。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牛头、羊头、鞭子均采用传统工艺精致而成,是很好的壁挂装饰品。且古时“羊”同“祥”,预示着吉祥如意。鞭子是骑马用的。俗话说:“快马加鞭”,马鞭能驱策坐骑快走,驱赶畜群,防备野兽等。

  皮酒壶、皮囊基本上分造型皮囊酒壶和软皮囊酒壶两种。其中造型酒壶又有元宝型、羊腿型等多种款式,内置玻璃或瓷质酒瓶,使用纯牛皮绳手工编织而成;软皮囊酒壶除壶嘴部分外,其它部分为密封纯牛皮。

  产品全部采用上等牛皮经过手工缝制而成,图案多为历史上生活在草原的典型人物及牧人生活场景。牛皮拥有非常良好的透气性,因此由其做成的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性,更具实用价值。

  草原人民深爱的饰品,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是牧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它可拿来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镇宅避邪,还可以当装饰品。蒙古刀刀身采用优质钢材打造精磨而成,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

  中医推荐使用牛角梳。因为用牛角梳梳头,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还有加速头皮血液循环,清炎凉血,镇痛止痒,防止静电,不脱发,安神健脑等独特的保健作用。

  神态逼真的牛、羊等毛绒手工艺品,将我们又带回了辽阔的草原。它们或悠闲、或疾弛,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尽情地享受着草原的惬意。毛绒手工艺品不仅是很好的室内装饰品,也会为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内容,老师,可以把画蒙古包的方法,步骤和措施一一写在黑板上,列成条目分步骤的列列出,让孩子们熟知,然后老师进行示范性的绘画学生再开始动手,最后,完成本节任务

  1.源于任姓,出自夏朝管辖的奚地,为黄帝之子禺阳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在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帮运土石木料,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之说。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奚,源于任姓,夏朝‘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该支奚氏的始祖是禺阳,而禺阳为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妊地(今山东济宁),故为妊姓,后改作任氏。禺阳有个裔孙名叫仲,夏王朝时期食采于奚地(今河北承德),以地名为姓氏,故而史称其为奚仲,他发明了车,因此被夏王大禹封为车正(车服大夫),负责管理和制作车舆。奚仲后来居于薛邑(今山东滕州市),后迁至邳邑(今山东微山),再后又迁于邱(今江苏苏州)。奚仲过世后,被世人尊奉为车神。后人在他生活过的妊(任)、薛、邳、邱诸地都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一句“祭拜奚仲,平安出行”流传千古至今。

  2.源于国名,出自夏王朝时期稷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史书记载:“奚,夏禹功臣稷之后,曾封以奚国以为姓”。该支奚氏“原籍为山东省曲阜县本圣门高弟西贤,后世被追封为“济阳侯”。西贤生子西容点。该支始祖西贤,就是孔子的贤弟子公西赤,字子华。西容点就是公西舆如,又称公西点、公西舆,字子上。他们父子俩皆为孔门弟子。到了汉朝时期,公西点的后以子孙被官封为“鲁侯”。西容点有个儿子叫公西涓,他改复姓公西氏为单姓傒氏,再后简笔为奚氏,称奚涓,加升北海郡王。到了西晋王朝以后,直至隋、唐朝期间天下大乱,奚涓的后裔子孙便隐居至山东潍坊一带地区,不复外出为官,世代称奚氏至今。

  3.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役仆奚人,属于以支撑称谓为氏。奚人,就是两周时期直至战国末期的一种官役,男役称傒人,女役称俾人,就是宫廷、官府中的专职役人。要注意的是,奚人是一种职业,而非奴仆。傒人除了在内宫执役之外,还可以与君王一起饮酒作乐,经常陪同君王一起饮酒娱乐的傒人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被称作“酒人奚”,以后就称这种职业化的傒人或俾人为“奚人氏”。官民有别,民间的豪绅门阀中私役杂仆则多为奴隶,不得称奚人,只能称卑人。卑人与奚人的分别为:卑人中的男仆称僮人,女仆称婢人,时称奴僮、奴婢。

  4.源于改姓,出自汉末三国曹魏时期,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上海市浦东区有一支奚氏族人,千百年来一直为浦东望族。

  众所周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疆域最大的朝代。按照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元朝地图来看,元朝的版图东起库页岛、日本海,南达南海,西至天山,而其北端更是一直画到北冰洋,总面积达到2000多万平方公里。

  但稍微了解一些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西伯利亚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寒冷,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是难以开发的不毛之地,而在科技远不如现代的千百年前,蒙古人真的抵达并长期有效统治这一地区,将元朝的版图扩张到北冰洋沿岸吗?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一些人认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元朝的版图应该地跨欧亚。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

  自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接连进行了数次大规模军事扩张,向东进攻高丽、日本;向南进攻金、西夏、南宋、大理;向西进攻西辽、花刺子模、波斯和欧洲,凶猛的蒙古骑兵最远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经过半个世纪的东征西讨,蒙古人先后攻灭40多个国家,建立起了横跨欧亚,版图空前超级帝国。

  虽然元朝是蒙古帝国的延续,但元朝并不等于蒙古帝国,把蒙古帝国征服的东欧划入元朝的版图是不正确的。

  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蒙古人在军事上所向睥睨,但蒙古国的政治文化相对落后,并没形成治理如此庞大帝国的有效制度。因此蒙古帝国东征西讨的过程中,每占领一块新的领土,蒙古大汗便将这些领土分给宗室功勋,由他们分而治之。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大汗国,即成吉思汗长子木赤系的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次子察合台系的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系的窝阔台汗国和四子拖雷系的伊尔汗国。

  这些汗国有着极强的独立性,蒙古大汗只能靠宗族之间的血缘关系维持其对各汗国的统治地位。而在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内部为争夺汗位,发生了激烈冲突,各汗国之间互相攻伐。

  虽然忽必烈最终赢得了汗位争夺战的胜利,但身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已经失去了对其他汗国的控制,其建立的元朝实际控制范围不过蒙古本部及南方汉地。因此元朝的领土只是元朝皇帝直接统辖的领土,而不包含别的汗国的领土。

  此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将统治重心从蒙古本部南移至中原汉地,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汉化改革,将草原帝国改造成适应中原地区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传统封建王朝,因此元朝和蒙古帝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也不能把蒙古帝国的版图强行套在元朝的版图之上。

  在理清元朝和其他汗国关系后,我们大家都知道元朝的版图并不包括东欧等其他汗国的领土,那么元朝的领土真像课本里描绘的那样直达北冰洋吗?

  我们先来看元朝人自己是怎么说的。《元史·地理志》中称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从《元史·地理志》的描述来看,元朝的疆域在东南也就是传统的中原汉地与汉唐大致相当,而西北则超过,但具体比汉唐大多少,却又以“难以里数限者矣”这种模棱两可的词语来描述。此外,元人编写的《舆地要览》对于元朝疆域的描述为“大元地域,东止高丽新罗百济,南止云南大理等国,西止吐蕃回鹘天竺等国......”而对于其北界到哪里,同样也有没有详细说明。

  从现有的关于元朝疆域的史籍来看,都没有元朝疆域北界直达北冰洋的记载,那么课本中将元朝地图划到北冰洋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元朝是蒙古帝国的延续,元朝北疆领土也大多承袭自蒙古帝国,然而蒙古本部是传统的游牧社会,人们逐水草而居,并没有像中原一样有成熟的郡县制度,因此确定蒙古部族及其有效统治下的其他民族的活动范围就成了确定元朝北部疆域范围的关键。

  在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中,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除了向东南西三个方向进行军事征伐外,也没有忘记向北扩张,征服招降北部的部落。例如1207年,成吉思汗令其胞弟拙赤率右手军去泰加森林一带收服当地的部落,斡亦剌种、秃巴思种、万乞儿吉思种、自失必儿种等部族先后归附蒙古。

  贝加尔湖地区:不里牙惕、巴儿浑、康合思、豁里 、秃麻惕 、巴亦惕、不剌合臣、客列木臣等部族

  叶尼塞河流域及其以西:乞儿吉思 、失必儿 、客思的音、田列克、脱额列思、秃合思、塔思 、巴只吉惕等部族

  蒙古帝国通过对以上三处地区部族的降服,基本控制了从叶尼塞河流域到贝加尔湖一带大致相当于现在中西部利亚地区的广袤土地。

  为了了解北方是否还有未降服的部族,窝阔台大汗(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还曾派遣“和端等入北海, 往复数年, 得日不落之山。”而这里的日不落之山,应该就是北极圈附近有极昼现象的某座山丘,这大抵是当时元朝人探索到最北的地方的记录。

  虽然元朝人曾经达到过北极圈附近,但要确定一片无主之地属于某国的领土,不仅仅需要有人踏足此地,还需要长期留守、居住或管理统辖。就好比我们出国旅游,不能说你曾经去过某个地方,就说那里是中国的领土,而必须要在当地建立定居点并实现有效的管理统治,才能称那里为本国的领土。

  而“日不落之山”显然不具有定居点的属性,而那些臣服于蒙古的北方部族据考证也基本生活在冻土带以南地区,与北冰洋相去甚远。例如《元史·地理志》中记载的位置最北部的部族:

  “昴昂可剌者,因水为名,附庸于吉利吉思,去大都二两五千里......昼长夜短,日没时炙羊肋熟,东方已曙矣,即唐史所载骨利幹国也。”《元史》中特别描述了昴昂可剌昼长夜短的现象,说太阳下山时煮羊肉,羊肉煮好天就亮了,可以推测昂可剌距离北极圈不远,但并没有到达北冰洋。

  北海侧影所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编制《授时历》而在全国范围内设置日影观测点,《元史·天文志》中对全国26个侧影所的位置都有详细的记载,位置较北的四个侧影所位置如下:

  大都,北極出地四十度太強,夏至晷景長一丈二尺三寸六分,晝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

  而北半球任意地区的北极星角度与当地的纬度相同,参考中国古代一个圆周365度标准,可以推测北海侧影所的纬度在北纬64°左右。同样,元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也与北京北纬40°的纬度相符。

  此外,根据北海侧影所的昼夜情况,也可以反推其纬度位置。将元朝一日一百刻换算成现在的一日24小时,能得出一刻约等于14.4分钟。那么北海侧影所夏至日的昼夜情况为,昼长19小时40分,夜长4小时20分,根据夏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时长可以推测北海侧影所的位置在北纬63°左右,与前面根据北极星位置推算的纬度相近。

  最后再结合《元史·地理志》中关于昂可剌昼长夜短的记载,可以推测元朝领土的最北端在西起额尔齐斯河东到鄂霍次克海,北纬63°一线。

  但我们也注意到,北纬60°以北的广大地区内除昂可刺外,再也没有标注出一个部落或者定居点,由此可见这一地区并没有元朝人的活动记录。因此,将元朝疆域北界直接画到北冰洋是没有说服力的。

  古代中国对于领土主权、国家边界什么的没有现在这么强的观念,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本身就逐水草而居,那里适合放牧就往那里走,导致人们很难确定其历史边界,反映到历史地图编制上来,就是找到几个确定的点,然后画粗略地画一条弧线,例如我们平时看到汉唐疆域地图都是如此。那么为什么到了元朝这里,就搞特殊化,在没有有力证据的情况下,直接画到了北冰洋呢?

  网上常见的说法是,当时绘制地图时正处于中苏交恶的时期,为了膈应苏联而故意将元朝的地图北界直接划到了北冰洋。当然,这也是网上的说法,具体是何种原因,我也就不做妄议了,但在我看来,以北纬63°为北界,在划定元朝疆域地图,是一种比较正确的画法。

  不同的地方生活小习惯,风土人情也各不相同,能够准确的通过当地的特色习惯,衣食住行等每个方面进行单独的描写。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 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