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蒙古包手工艺传承人呼森格的心愿:希望保护蒙古包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 2024-03-01 01:05:01 发布于: 产品中心

  “美丽的蒙古包,圣洁的蒙古包,在那绿色的草海里,像一座闪光的航标,牧民在蒙古包旁唱歌,歌唱幸福的今天未来更美好”每当听到这些草原歌曲,人们心底总会涌起对广阔草原以及蒙古包的无限向往。

  千百年来,蒙古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其作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无法替代的观赏、实用性得以延续和保留。

  但现在,能制作蒙古包的艺人已经慢慢的变少,蒙古包传统工艺制作已处于濒危状态。

  71岁的呼森格,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出生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音华镇兴安嘎查的牧民家。自幼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制作乌珠穆沁传统手工艺的呼森格,不但跟父亲学习,还跟附近许多传统老工艺人虚心请教。30岁时,就能一个人独立制作完成蒙古包。

  由于呼森格的手艺好,众多乡亲们都喜欢他制作的蒙古包。在多年的游牧生活中,呼森格经常为牧民制作蒙古包、木质勒勒车、箱式勒勒车,给乡亲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如今,呼森格年事已高。截至今天,他制作蒙古包已有40多年的历史。即便这样,他也没放弃为乌珠穆沁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以及蒙古包的营造技术传承而努力。

  呼森格说,虽然跟他学艺的徒弟很多,但现在完全用传统手工艺能制作蒙古包的人已没有了,几乎都会辅佐机械来完成,而这也是让他感到遗憾的一件事。

  说到成为蒙古包营造技艺传承人一事,呼森格说:“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就是我们的家,以前认为这是个很自然的事情,从来就没想到会变成现在这样。”

  据呼森格介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乌珠穆沁传统游牧生活所使用的4块哈那蒙古包,一直以来,保持着蒙古包的大小尺寸,所有部件纯手工制作,具有耐用、耐寒、易装、易拆、易运输等特点。

  71岁的呼森格掌握了木工手工制作、毛毡制作、缝织、图案装饰、鬃绳制作等纯手工技艺。

  目前,蒙古包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蒙古包营造技艺等多个项目打包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已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蒙古包主要有架木、苫毡、鬃绳3个部分所组成。架木包括陶脑、乌尼、哈那、门槛,哈那即蒙古包的支架;苫毡主要由顶毡、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墙根、毡幕等组成;鬃绳一般用马鬃马尾制成,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包括扎带、围绳、压绳、坠绳,起大风时将其拉紧,以防蒙古包被风掀起。

  在草原上,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区分,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

  呼森格说,虽然在他制作蒙古包的40多年生涯里,曾经有意无意地培养出许多徒弟,如同乡的扎木德苏荣、苏伊拉图、陶格陶等,但现在让他感到痛心的是,已没有人上门跟他探讨或者找他学习蒙古包等乌珠穆沁传统手工艺的制作的过程了。

  呼森格说,自己已没有太多的精力做更多的事,但在保护和传承制作乌珠穆沁传统蒙古包上,他却一直在努力。

  到现在为止,他共制作了传统蒙古包1000多座,制作了木制勒勒车七八十辆,箱式勒勒车五六辆,编制芭圈七八十个。2004年,制作了《乌珠穆沁呼德苏力德》的贡品大型马鞍、蒙古包,参与在西乌旗宾馆展示大型马鞍的制作工作等。

  除此之外,呼森格还热情参加各类展演、宣传以及讲座等。在每年的西乌珠穆沁旗大型那达慕、各苏木镇那达慕上,呼森格制作的传统蒙古包和木质勒勒车、箱式勒勒车等传统手工艺都是展示的重点。

  作为传承人,呼森格希望这项传统手工艺能够传承下去。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相关材料)记者蔚艳红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