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民族学考研:蒙古包建筑文化符号在内蒙古民族旅游场域的利用实践

发布时间: 2024-03-01 01:04:52 发布于: 产品中心

  在20 世纪80 年代实行“草蓄双承包责任制”,草场承包给牧民,蒙古族实现了定居。蒙古族居民对蒙古包的需求减少了,使其生活实用价值已慢慢弱化。但随草原旅游业的发展,蒙古包在旅游场域中又重新获取了活力,只不过不再是适合游牧生产的传统蒙古包,而是现代蒙古包。现代蒙古包在草原旅游场域中一方面作为生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作为草原旅游吸引物之一,其实现了实用和文化的双重价值,赋予了符号意义。

  符号承载着民族文化,是传播民族文化的媒介。蒙古包作为旅游者与蒙古包文化之间的媒介,在民族旅游场域中具有传递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功能。旅游者在草原上或以蒙古包为背景,或以蒙古包为空间开展食、住、游、娱等一系列活动,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对蒙古包建筑文化符号的感知和解读过程。蒙古包的“符号化”使蒙古包内外有形、无形的文化都有了载体。这也向旅游者传达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包括营造技艺、民俗风情、生活状态及精神风貌等。以蒙古包建筑文化符号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可实现旅游者与蒙古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可满足旅游者的精神与文化需求,也可满足民族旅游地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需求。旅游者通过鲜明、清晰的符号形式获得了真实体验和文化感知,这也成为了民族旅游地传播本地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16]。

  蒙古包建筑文化符号具有发展性[17]。蒙古包是由于特殊的生计方式才产生的,是四处散落在草原上的。随旅游业进入草原地区,游客量的持续不断的增加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建筑的使用量增加。旅游开发者和当地居民利用蒙古包这一建筑形式开发出了一系列草原旅游区。很多草原景区以统一的标准整齐地聚集在特定空间内,就形成了蒙古包群景观。当然这与草原地区居民生计方式的变迁脱不了关系。还有以蒙古包为主体建筑的景区,如位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景区内的一部分蒙古包建筑群为天骄大营,是功能齐全的三星级酒店。它不仅是一个特色酒店,还与蓝天白云草原相连接,形成独特的蒙古族文化景观。在茫茫大草原上,这种文化景观可以为旅游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蒙古包群景观坐落在天地之间,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塑造民族文化景观,阐释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成为内蒙古民族旅游地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之一。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居民在游牧生活时代的传统建筑形式,之所以被再次注入活力,最主要的还是得力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推动其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化功能转变。在以游牧方式为主导的自然环境下,蒙古包一般只是承担住宿和贮藏功能。在民族旅游场域中,蒙古包又增加了游、娱等旅游接待功能。蒙古包在旅游接待中的食、住、游、娱、购等方面都展现了其实用价值,同时也向旅游者展现了蒙古民族文化。例如在成吉思汗陵园景区的天骄大营中,“天下第一蒙古包”有举办蒙古宫廷诈马宴的宫帐宴会厅。诈马宴是以蒙古包为文化空间,集食、游、娱于一体的旅游活动。这充分展示了蒙古包多元化功能的一面,也为活动空间营造了情境氛围。蒙古包是蒙古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在旅游场域中,蒙古包除了以一个真实空间被利用外,还激发了旅游地东道主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上的灵感。例如蒙古包式的钥匙扣、笔筒、风铃挂饰、首饰盒等都融入了蒙古包元素,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经济价值的双重开发。

  为了迎合旅游者在视觉和审美上的需求,旅游接待方在民族旅游场域中对蒙古包文化的利用大多是模仿传统蒙古包的外在样貌而建的,所以文化符号主要停留于外观层面。旅游者在短时间内就没有办法获得预期的旅游体验效果。整体看来,以下几方面实践问题值得反思。

  随时间变迁,蒙古包建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内蒙古民族旅游地,旅游者所见到的现代蒙古包的数量远多于传统蒙古包。现代蒙古包在材料、功能、建设场地等方面与传统蒙古包大有不同。现代化的蒙古包大都没有了传统的营造工艺程序,脱离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失去了因游牧生活而选择的真实意义。目前,蒙古包受旅游活动和现代化的影响,多为固定式蒙古包,很大程度上褪去了传统色彩。移动式在旅游场域中是比较少见的,较容易见到的是在举行重大节事活动时,例如在东乌珠穆沁旗那达慕会场上,蒙古族居民会搭建蒙古包,并度过七天的包内生活,再现了游牧时期生活的集体记忆[18]。可见,蒙古包文化对蒙古族居民的重要性。蒙古包民间传统文化的丢失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这一文化失去原真性、真实性。

  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开发商对经济利益的关注会大于对文化利益的关注,导致蒙古包的过度开发、符号化程度低。开发商依传统蒙古包仿造现代蒙古包,使其民间传统文化内涵流失,形成表象文化。现在草原度假区的建筑大多为“似蒙古包”的蒙古包,单单拥有蒙古包的外形。室内陈设的“酒店化”,建筑材料的“现代化”,褪去了蒙古包内所蕴含的真实文化,失去了其本真意义。蒙古包建筑文化符号的表面化、躯壳化使旅游者只能停留于蒙古包的表层,不能深层次解读,造成旅游者的体验效果较差。

  蒙古包作为一个真实的文化空间,在旅游实践中具有多元化功能。一方面承担了食住功能,另一方面又为游、娱、接待等一系列活动构建了情境氛围。但随着蒙古包在旅游场域中多方面的利用,其旅游服务功能也常常会发生异化。例如有些景区出现了蒙古包式的卫生间,这与旅游食宿接待等功能是相矛盾的。蒙古包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最关键的符号,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成员自我认同的核心[19]。卫生间以蒙古包的形式出现会给旅游者带来误解,会让旅游者觉得连东道主都不太尊重、不太重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蒙古包在民族旅游场域中是以民族文化为卖点的,但以这样的形式呈现,会让旅游者怀疑有没有旅游价值。

  张冠群认为衍生符号是指旅游纪念品[8]。旅游纪念品的特征之一是能够代表某地或某民族的文化。内蒙古旅游场域中衍生了很多蒙古包式的旅游纪念品,但种类单一,创新性及特色弱化。蒙古包式的旅游纪念品正常的情况下只借助形状和装饰图案、色彩来设计产品,弱化了其文化性。旅游纪念品属于旅游者游后的收获,旅游者每当看见时就可勾起之前游览的记忆。因此,东道主在围绕蒙古包设计旅游纪念品时,需将其特色放大化,使其具有可识别内蒙古旅游地或蒙古族的特点。如果蒙古包式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失去特色,过于普通化、生活化,就无法唤起旅游者记忆。蒙古包式的旅游纪念品与其说是想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更像是想实现商业利益化的目的。这使得东道主失去设计旅游纪念品的初心,弱化了旅游者的回忆功能。

  蒙古包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而择优选择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在民族旅游场域中蒙古包的符号化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必然。蒙古包建筑文化符号在旅游场域中的利用实践中虽营造了情境氛围,实现了旅游者与东道主及当地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失真性问题。文化失真、特色流失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民族旅游地失去卖点。对于东道主而言,当地族群文化内涵的缺失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而言,无法达到预期旅游体验效果,重游率也会变小。

  第一,在旅游实践中应动静结合,全方位展现蒙古包的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当前蒙古包建筑文化符号仅仅局限于表面,仅提供视觉符号,这已经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元需求。而应使旅游者通过亲自参与到传统蒙古包搭建的过程中,将视觉上的“静态”参观与亲自动手的“动态”参与相结合。

  第二,蒙古包建筑文化的符号化开发应适度。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蒙古包的“符号化”过度会引发文化失真问题。只有适度“符号化”才能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融。在适度开发前提下,旅游开发商和接待方应深挖蒙古包建筑文化符号内涵,尽量使其文化内涵外化,使旅游者多方位了解民族文化内涵。

  第三,应防止对蒙古包建筑文化符号的误用误读现象。作为蒙古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它的所用之处能体现出东道主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蒙古包是蒙古族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一种建筑文化,并不是在任何一个场所都可以搬来用的。尤其是有些景区为了美观,甚至建造蒙古包式的卫生间,一方面使蒙古包的功能发生了异化,另一方面弱化了蒙古包文化符号的真实性。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生活区域的典型文化符号,旅游地在设计蒙古包建筑文化旅游纪念品时,必须创建地方文化标识,才能体现地方特色。这样在凸显蒙古包建筑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唤起旅游者的游览记忆,同时也推动了地方文化符号的传播。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