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浅谈蒙古包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 2023-10-15 12:51:04 发布于: 安博体育真人直播视频-餐饮蒙古包

  摘要:蒙古族人虽以游牧为生,但也有相应的游牧文化以及受中原影响现出来的一些文化特色。本文从蒙古包的演变及发展、蒙古包中体现的宗教礼制、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蒙古包的选址、亲木情结和装饰色彩等方面,简要阐述了蒙古包中蕴含的文化特征,试图进一步对蒙古族的文化传承的研究有所帮助。

  蒙古族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蒙古族游牧文化是其主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过程,其所包含的内容如同文化一样内容广泛,而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变迁能够最终靠蒙古包的变迁来说明。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游牧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系游牧部落最小的地方单位,相当于内地农业社会的村落。蒙古人以牧畜为业者,必逐水草而居。夏日就阴,冬日就阳,迁移无定,因牲畜繁多,需要广阔的牧场,各家住处,多一地一包,在此种现象之下,蒙古包遂变为血缘与地缘合一的社会单位。换言之,此包一面是独居的家族,也是一个地方集团。蒙古包的安设,多选在有井泉处。

  蒙古包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用完可以遗弃。在狩猎社会向游牧社会过渡时期,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毡覆盖。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日: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欲了解蒙古人的真实的生活,首当认识“蒙古包”,因为这是蒙古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我们也可以说,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人的现实生活。

  宗教礼制的观念,在蒙古包中虽没民居大院中体现得突出,但也有明显体现。蒙古包的门朝南或朝东南方向,以回避强烈的西北风。传统蒙古包内,以门户、火灶和佛龛形成南北主轴线,西半边是男人们的席位,东边是女人们的席位对门的正上方为高贵客人或长辈之座。佛龛前边是上首正座,最为尊贵、平时男主人或主客就坐在这一个位置。而由于信仰佛教,尊崇佛、法、僧“三宝”,男主人也让位于来家的,后来逐渐演变成请尊贵客人坐西边上座,自己坐东边主席的习惯。

  在多个家庭或蒙古包组成的牧营地里,一般都按辈份大小由西向东坐落。其空间布局沿用了蒙古包里空间分配的原则。中间是领主的宫帐,紧挨着的是他最亲近的人们,以右上左次的原则坐落,其周围则是平民百姓和守卫部队依次排列。蒙古包和车辆圈圈组合,形成一个以军事领袖为中心的具有严格布局的圆形军营。如今,草原上举行那达慕大会时,主席台坐落在圆形广场正北,客房、商店等在右侧排列,食堂、饭馆等一般在左侧,这种布局是古老观念的传承。

  另外,蒙古人古代信奉的萨满教属多神教,崇拜天地、祖先和大自然中的多个神。当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后,把佛教定位国教。一些萨满教旧俗同藏传佛教风俗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蒙地佛教风俗。于是有人就从佛教的信仰上阐释蒙古包的形象为圣洁的白莲花,象征出五浊世,尘俗不染。而蒙古包上天窗本身的形状也很像佛教的法器,蒙古人十分重视天窗,搬运时总是把它驼在上方,人不能跨过或坐在其上。

  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包含着尊重个体的见解和需求的不同,努力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求得家庭和社会内部和谐,依靠群体齐心合力,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价值取向。天为圆,地为方把。圆和方视为对空间特质的理解已经由来已久,汉宝德先生就把古中国对天道的观念,综合地视为圆形,他还把传统中国士人的生命观用八个字来表示,那就是“天人之际,方圆之间”。古代对圆形的崇拜构成了中国式审美的理想。中国艺术审美表现的是饱满圆熟、自圆自足至不假外求的范式。理要圆,气要圆,字要圆,体要圆,情节结局要大团圆。这种天人合一以及圆形崇拜的思想在蒙古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地相对贫瘠的蒙古高原生态环境下,迁徙本身是一种生存策略,是协调人、自然和牲畜三者关系的生态法则,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依生、共生、谐生的生态哲理。游牧的迁徙并不是哪里草场好就迁往哪里。历史上,迁徙是游牧民族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及牧民的情况,有规律地移动的生产生活方式。蒙古人把牧场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草场,并把每个季节的草场分三段使用。传统蒙古包是不设围墙的。在那么空旷而平坦的大草原上,小小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扁舟,显得太渺小了。由于蒙古包与草原在视觉上如此悬殊,给人一种孤独的美感,尤其是只有一户人家单独坐落之时。从另一个角度讲,住在蒙古包里,让你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从蒙古包门口往外眺望,旷野、山峦、河流一览无遗的映入你的眼帘,蒙古包的空间已经延伸到天边的自然里去了。蒙古包的生活空间,对于长期生活在蒙古包的人们思维方法的形成,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视野广阔、思想开放等都反映了这种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进化,中国传统的土木结构集天下之大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完备体系。草原民居以其木构的围毡结构昭示着我国古代建筑的亲木情结。蒙古包整体上是由圆柱形屋身和钝锥形屋顶组成,是木制构架和毡子覆盖的建筑。装配式蒙古包移动方便,拆装简便、抗风沙、风雪能力强,是游牧民族世代相传的建筑类型。其木制构架特点突出,由天窗、椽条、网墙装配而成。大一些的蒙古包,由一个或两个最多四个柱子支撑天窗。讲究的人家还铺设木地板。这种适应迁徙的建筑对于木结构的运用更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亲木情结。

  我国传统民居装饰总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广大民居建筑,多以福禄喜庆、长康安康、戏文故事、花草纹样为题材,往往通过某种自然现象的比喻关联、寓意双关、谐音取意、传说附会等形式,使人联想到神话传说、言语古训、历史典故、民间习俗等内容,从而抒发求吉祥、消灾患的愿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蒙古包虽小,但其装饰的色彩也很有讲究。

  沙日娜等编著的《蒙古民俗风情》中提到,以白为尊,是渗透在蒙古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很重要的习俗,这与草原人的生存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蓝天上的白云、雪白的羊群、洁白的蒙古包、圣洁的哈达等等,标志着蒙古人世世代代、每时每刻都奋斗和生活在白色的世界里。他们对白色寄予了无限美好的期望。对蒙古人来说,白色是丰收富余、纯洁高贵的象征,也是幸福快乐的象征。他们离不开白色,最崇尚白色,最喜爱白色。所以蒙古包身为大面积纯粹的白色。蒙古人也崇尚蓝色,配有蓝色屋顶装饰的蒙古色给人一种纯洁和与大自然和谐的视觉印象;而红色对于蒙古族人来说是气派和华丽的象征。例如,蒙古包顶上的覆盖物叫布日叶素,通常来说,布日叶素都是用毡子做的,顶上装饰布有蓝色和红色两种。在古代,黄金家族成员及上层的翰尔朵一般都配有鲜艳的紫红色屋顶装饰,而普通老百姓的毡包则是用蓝色装饰的。

  蒙古人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更是有些扑朔迷离,难以把握。但这一切有一个核心,或者说游牧人温暖的归宿,那就是蒙古包。蒙古包是

  草原生活的凝结点,是了解游牧蒙古人的窗口。蒙古包中也蕴含着很多蒙古人信奉的文化和习俗。研究蒙古包中的文化,对于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传承是起到一定的帮助的。

  [1] 唐卫青. 蒙古族起源、发展及其游牧文化的变迁研究.赤峰学院学报. 2009,9 : 9-12

  [2] 乔吉. 佛教对蒙古文化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 16-24

  [3] 阿尔丁夫. 浅谈北方民族空间方位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古代蒙古文化史上方位问题之我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2,1 :12-14

  [4] 赵新良. 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