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草原上的风景——蒙古族村落的建筑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 2023-09-23 10:10:09 发布于: 安博体育真人直播视频-餐饮蒙古包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发展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动荡,但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足迹却不曾停息,这都是各族之间文化发展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加强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久经不衰,在岁月的沉淀中熠熠生辉。

  蒙古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扬四海。蒙古族文化是比较开放性的、带有刚毅性、崇德性,当地的建筑很多都是融合了当地人的价值以及生活层面。蒙古族人在建筑上也讲究物质和精神层面,所以当地的建筑都特别有特色和特点。

  蒙古族是一个有独特思维方法,用诗一般的语言表情达意的民族。不管是史籍还是有关叙述历史的传说、民族风情、故事歌谣等,都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1)用形容词作地名,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有,而其他民族地区却很少这样,如:巴都来——兴旺;索尔图——威风、威严;边立盖——险魄;鸡屯扯——幸福;曹立汗——狭窄等。

  (2)以职业和技能命名自己的土地和村落,追忆历史,很有兴味,如:忽拉格气——治羊羔者;祝乐沁——画匠;土合气——厨夫;萨拉齐——挤奶者;板申气——造房匠人;斗林沁——打柴者;哈达不气——修理山岩的人。

  (3)用其特征命名,使人想到在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过那样的特征,叫人展开想象,回溯历史的风貌,如:善岱——有仓库之地;毛盖图——有蛇之地;故济尔图——有碱之地;康保儿——沿边湿地。

  (4)以动物名命名的村镇,给人们无限的空间想象,如:并洲亥——麻雀;腊卜——海螺;阿什浪——狮子。

  (6)以人的品质和行为赋予村镇,使土地人格化、形象化,如:脑木汗——忠厚老沉;七布尔——干净。

  (7)具有宗教色彩的地名有,如:苏波罗盖——佛塔;包尔汉图——佛相;阿善——神水等。

  除上述命名特征外,蒙古族地名还有以植物命名、历史事件命名、以生产条件命名等特征。

  提到蒙古族,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茫茫的大草原和极富民族特色的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蒙古包的“包”是“家”的意思,因为主要为蒙古族居住,所以称为“蒙古包”。

  公元7世纪前,蒙古族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时有相当多的蒙古人以狩猎为生,他们把猎获的野兽皮剥下来,覆盖在木头支起的架子上作为住房。到公元8世纪以后,蒙古人逐渐脱离皮棚,住进了毡包。《蒙古秘史》中记载的“斡鲁格台儿”或“失勒帖速台格尔”,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编壁的房子,都意指蒙古包。我国汉文古籍称“穹庐”、“毡帐”,也叫“帐幕”。蒙古族的住房被称为“蒙古包”,是在我国满族和蒙古族接触频繁以后逐渐演变过来的。满语称家为“博”,故满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称为“蒙古博”,“博”和“包”谐音,于是用汉字表达时,取其音和形,写作“蒙古包”。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住房。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蒙古族使用的传统的蒙古包是由三个结构组成,即:木质结构,毡质结构和带索。

  是蒙古包的基本框架。哈那(墙)是网状的,可以叠起来。一般的蒙古包是由4-5块哈那组成。原始的蒙古包的木质结构是原木色的,哈那和乌尼杆是用柳树条做的。陶那(顶)和门是用上好的松树制作。直径大的蒙古包里还有四根柱子,柱子上刻有蒙古式图案(即蓝天白云图案),后来也有雕刻龙的柱子。现今蒙古族人为了追求美观把蒙古包里的木质结构刷成了红色和黄色。所以那种原木色木质结构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已很少见。

  陶那是蒙古包的天窗,蒙古民族最尊重的地方。圆形的陶那对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用途,例如:陶那有计时的作用,因为其圆圈中间的直木梁正好把它分成12块儿,人们根据包外太阳的位置可以推测时间。

  乌尼杆是连接陶那和哈那的杆子,向上支撑陶那,向下依托哈那。它的形状为上部稍细方形,下部稍粗圈形,有系在哈那头上的细绳。

  蒙古包的门是用上好的木料制作的,上有蒙古族几何图案或者雕刻,向外开。蒙古族人很看重门槛儿,认为门槛儿寄托着全家人走向光明未来的希望,不允许任何人去踩睛门槛儿。

  德布日(顶毡):是围裹在乌尼杆上的梯形毛毡。传统的顶毡是由两块儿或四块儿顶毡组成,现今的蒙古包为了方便只有一块儿锥形顶毡。夏天的时候需用很薄的毡子而在冬季就用好几层厚毡子,这种蒙古包是冬暖夏凉的。

  图日嘎(围毡):围裹哈那的毡墙,是长方形的毡子,有上下边之分,上边有系绳,系在乌尼杆上。

  鄂如贺:即盖在陶那上的正方形毡子,四角有用来固定的长绳,一般三根固定在围绳上,另一根用于开闭天窗。

  鄂古德:蒙古包木质门外挂着的毡门帘,用三四层毡子缝在一起制作,这样能使其又厚又重,不易被风刮起。

  帆布:原始的蒙古包是没有帆布的,但是也有套在毡子外边的布料。现在的蒙古包都用帆布来套毡子,这样做才能够避免毡子淋湿,而且帆布上也有图案。

  有内绳和外绳之分;内围绳叫扎带用来固定哈那墙,而外围绳是用来围整个包的。外围绳有上、中、下三根绳子,用马鬃做的,必须特别结实。

  传统蒙古包内,正中央是被称为“高勒木图”的火灶,在一个方块平台上摆放着叫做“木拉噶”的火撑子。这被认为是火神的位置,因而特别受人尊崇,而且“高勒木图”一词通常还有“火源地”、“家业”、“有子孙继嗣”之意,因此这一神圣的位置十分受尊崇。在“高勒木围”北边是“怀穆日”位置即上首。在上首,挨着哈那的地方供着佛龛、成吉思汗像,挂着家族的相片架子等。在佛龛前边是上首正座,按蒙古人习俗,正面最为尊贵。平常男主人或者主客就坐在这一个位置。以门户、火灶和佛龛为主线,西半边是男人们的席座,东边是女人们的席座。由于右侧被认为是上座,在古代西边的上座位置,为户主男子的座位。但后来蒙古人信仰佛教后,由于尊崇佛、经、“三宝”的缘故,男主人也让位于来家的,后来逐渐变成请尊贵客人坐西边上座自己坐东边主座的习惯。

  在草原上有些村落中有佛教建筑和教建筑,另外,还有一些萨满教建筑。其中的佛教建筑可大致分为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两种建筑形式。宗教建筑主要是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和其他宗教活动以及教职人员住宿的场所,如寺、塔等。是村落中的神圣空间。

  佛寺是佛教徒举行宗教活动及僧侣诵经、修行、起居的处所。就其建筑形式而言,可大致分为两类,即宫堡式和房屋式。

  房屋式佛寺俗称寺庙。在草原上,多属藏传佛教。它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是由佛殿、经堂、寝室等不同功能殿室及庭院共同构成的建筑群。庭院由院墙或房屋围成,并设院门供人出入,院内栽以树木,房屋错落有致,多呈对称性。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几进院落,分别设不同功能的殿室。有的寺庙还在一定的位置上建有佛塔。较小型的寺庙,仅由佛殿及庭院构成。但无论其规模大小,其整体均具有雄伟、稳重的建筑风格和庄严、幽静的环境氛围。分布在草原上的佛教寺庙,其殿室的建筑结构,多受中原建筑的影响。一般为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以柱、梁、枋、檩等木构件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形成架构,支撑屋顶。而屋顶则有悬山式、硬山式、庑殿式及歇山式等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式样上都秉承了中原房屋建筑传统,带有中原房屋建筑的形态特点。佛殿、经堂内一般都在正面供本释迦牟尼的雕塑或给画的形象,两侧为诸神金刚造像供人们跪拜瞻仰。

  草原上典型的大规模藏传佛教建筑寺庙,无论是经堂、佛殿、佛府,前面部分一般为平屋顶宫堡式建筑,殿顶女儿墙围合,主要建筑的后殿平顶之上冠以歇山式大屋顶。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琉璃瓦,或阴阳灰瓦。增壁大都用灰色石英岩逐层交错叠砌而成,墙体不大,外平内斜,收分明显,墙垣上部是绛红色“边麻”墙带,其上下各有一条水平木材,表面刻出黑底连续圆形饼饰,称为月亮枋或铜镜。在宽阔的边麻墙带上有时辍有铜质鎏金圆形饰物,梵文吉祥语。墙顶覆以青石板,梯形藏窗涂黑色边框,上挑二重短椽,张挂轻薄飘动的镶边布幢布帷,上面描画或拼贴彩色八瑞物及其他吉祥图案。在经堂、佛殿、佛府的前面都围有院落。正面设精致木构平顶门斗,双扇实心板门立于木框间,院内三面廊房,中间用印石铺就。在建筑外观上,前低后高,由此及彼,连成一片,一般殿堂木柱为藏式朱红八菱形。上面雕刻着宝珠、彩云、花瓣等图案。一般在主要建筑上的平顶或歇山式铆钉面的正背部分耸立起许多铜质鎏金,各式经幢、刹式宝瓶、牝牡祥麟宝塔等。

  修建新的整古机。尤其是为新婚夫妇准备的包,要举行一次相当规模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仪式开始,专门请来的祝颂人首先在蒙古包外面手持“洒楚礼”(专门用于献祭的九眼勺)献祭致辞。他一边用系有哈达的“洒楚礼” 献祭,一边用古老的方式大声念祝词,先赞美蒙古包,然后赞美主人,祝颂者吟唱结尾时,把“洒楚礼”献向天、地及四面八方的神灵,祈求保佑。然后回到蒙古包内。开始对齐格达格(天窗缆索)献祭和祝颂。这时蒙古包的主人手捧齐格达格的坠绳站在地中央,祝颂人端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及洁白的哈达开始吟唱天窗缆索祝词。这时,蒙古包的主人用鲜奶的“德古” 献祭齐格达格,屋内的其他人也拿起食物的德吉涂抹在齐格达格上。祝颂人从怀里拿出三枚铜币串在一条哈达上,其他人也拿出各自带来的铜币加在其上,交给蒙古包的主人。主人把那系有钱币的哈达恭敬地系在齐格达格的上端,然后把齐格达格的下端固定在蒙古包首处的木橛子上。这样,蒙古包的献祭典礼就结束了,人们按照辈分和地位就座,开始欢宴。

  近现代以来,随着草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筑、建材业的发展,草原民居慢慢的变多地采用了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等结构,房屋的牢固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房屋院落的内部结构更趋合理。有许多院落,其起居室、会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各种功能齐备。许多农村的院落还根据自身的需求修建为生产所用的附属设施。许多牧民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逐渐定居下来,草原上房屋院落式的建筑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传统的建筑式样和建筑风格仍被草原人所喜爱,他们或用本民族的传统花纹、图案装饰现代建筑,或直接把建筑修建成本民族的传统式样。许多蒙古族群众修建的“独贵”就是这类建筑。“独贵”是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外形为蒙古包形的房屋。这类建筑既具有现代建筑牢固、舒适的特点,又保持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各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特征,是草原民居建筑中独具一格的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草原民间建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在草原各自治区首府、省会城市以及其他的中小城镇里有着比农牧区更突出、更普遍的展现。旧城民居被逐渐淘汰,几十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型城市雕塑与周围建筑遥相呼应。百花盛开的公园、绿地点缀共间,宁静、闲适的氛围和现代化的气息融为一体。集居住、休闲、娱乐、购物、托幼、学校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花园式居住小区迅速取代了过去一家一户的房屋院落式的建筑格局。宽敞整洁的街道把城市内部及毗邻乡村连为一体,四通八达的交通沟通了草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目前,草原民居建筑仍呈现着快速地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