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新华社点赞!伊金霍洛旗加力“新”资源→

发布时间: 2024-04-05 06:56:07 发布于: 安博体育真人直播视频-餐饮蒙古包

  在珠串一样灵动城乡的水系、湖泊边吸纳清冽而湿润的空气,在台丘起伏青沟交错的煤田复垦区看成片的沙棘迎风挺立,在非遗嘎查里沿着起伏有致的小路触摸被夕光温暖了的文脉,在一蔬一饭里咀嚼关于故乡关于生命里那片净土的甘醇况味……

  这可能是你了解的不一样的伊金霍洛。正是这处处打破常规思维的“新颜值”给予了这片土地更丰富、更深沉、更有爆发力的“言值”。

  伊金霍洛旗,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素有“精煤之乡”的美誉。这里创造了工业史上的诸多“第一”,比如世界上单井生产能力最大的井工矿井补连塔煤矿,再比如世界第一个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工程神华煤液化项目,不论是原煤产业还是煤衍生产业,都给予了这片土地迅速崛起的实力和加速奔跑的动力,进入国家能源战略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序列。

  时间将发展的书页不断掀开,一个又一个时代命题接踵而至,怎么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需要在“新”字上破冰取水、凿壁见光。基于此,“十三五”期间的伊金霍洛旗是在“调转火车头”开跑,聚焦于煤炭之外的“资源”,力求开辟出另一条阳光大道——以“新”的资源观擘画新发展格局。一路走过,处处可以感知到这种“新资源观”带来的活力和发展韧劲,正在为这片热土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赋能。

  从一处高台望出,塞北冬天特有的“枯黄”色板上闪耀着一团团或一弯弯的“莹白”,显得伊金霍洛的冷更为明净和闲适。看那围着“莹白”散步或奔跑的众多背影,或是倏然冲天而起的一群水鸟,便知涌动的生命,正在这里得到浸润和滋养。

  “看这些环城的水系,正在成为旅游打卡点的东、西红海子,还有之前干涸了的湖泊现在也有了水。这些草坪、树木都是靠疏干水活着呢。我们出门就是公园、绿地,好生态就是我们的好资本。”伊金霍洛旗城建局副局长赵广胜颇为自豪地说。

  水,生万物。伊金霍洛旗地处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生态脆弱,缺水少绿,曾是发展的桎梏。

  可是,在全旗境内的74座煤矿下,每年涌动着9000多万立方米的疏干水。除煤矿自用外,有达5500万立方米的富余水量不知该何去何从。

  为切实解决“既缺水、又弃水”的突出矛盾,伊金霍洛旗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统筹调配、综合利用,编制了《伊金霍洛旗水资源利用及水生态保护规划》,并出台了《伊金霍洛旗快速推进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实施意见》。通过“一收、二用、三经营”的模式,使出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连环计”,探索出一条符合伊金霍洛旗发展实际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据伊金霍洛旗圣圆水务公司的越磊介绍,“一收、二用、三经营”即统一收集、综合利用和市场化经营。通过三步走,伊金霍洛旗在煤矿和市场之间建立了“水道”,让疏干水拓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放大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

  自2018年以来,伊金霍洛旗分为南北两线家煤矿合作,统一规划建设了全旗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暨“东水西输”的北线和南线以上输水管线万立方米/天,南北两线工程配套的输水管网、加压泵站及附属工程的规划建设,基本覆盖了全旗7个乡镇和2大工业园区。

  收集起来的疏干水,经过处理达标后,伊金霍洛旗通过生态补水、城区引水、工业用水三大步骤,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质、保障项目建设,让“废水”产生多元叠加效应。

  通过南、北两条输水管线个湖淖进行生态补水,农村牧区的灌溉条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都因水而优。同时,在境内重要运煤道路沿线套,实现了运煤道路洒水降尘和绿色矿山用水的常态化、节约化管理,矿区环境显著改善;在阿勒腾席热镇中心城区,通过实施“五横、六纵、两支流”13条生态水系工程,大力推进水系进小区、进广场、进校园,着力打造连接“三河两湖”、畅通内外循环的环城水系,每年可向城市引水2000万立方米,城市园林绿化实现疏干水、中水绿化“全覆盖”;在项目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优先使用疏干水资源,每年向神华煤制油、国电布连电厂、正泰易达天然气等重点项目提供工业生产用水500万立方米,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水动力”。

  绿水绕城郭,花草伴君行。行走在伊金霍洛旗,水和绿慢慢的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寻常风景。与2015年相比,东、西红海子的水域面积增加了近50%,中心城区水域面积则达到17.8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1/3。而水又“延伸”了绿,截至目前,建成区绿地面积2445.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0.28平方米,慢行步道、骑行道、街头运动公园随处可见,掩映在青松绿柳间。地上流水天上云,全旗的湿度持续不断的增加的同时,年降雨量也从2015年的300.8毫米增加到2019年的381.9毫米。

  “每天早晚都出来走一走,空气特别好,尤其是春夏到处都是花花草草。有时间就去运动,那个是门球场地,我们大家常常玩。”家住水岸新城的李永福指着慢行步道旁边的一处运动公园说。

  城,因水而活。“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优美环境,不仅成为城市营商环境的“硬指标”,还有效拉动了中心城区土地、住宅和商业用房保值增值,促进了地区人气商气集聚。仅西山佳苑的房价,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每平米就上涨了1000多元。

  “你从煤矿而来,绿色是你的风采。”一场“水革命”,正在重塑着伊金霍洛旗的肌理筋脉和精神风貌,深刻而长远。

  寒气袭人,被人工“切割”成块状的塬上,一丛丛沙棘迎风挺立,强大根系却蛰伏着唤醒春天的能量。

  在乌兰木伦镇明安木独村和苏勒德霍洛村境内,这是一道最美的风景。如今这里有了一个承载着很多希望的新名字——天骄御苑。

  “这些地方以前都是矿区,我们重新治理后,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和地形结构的不同,从沟底到坡顶,分层次种植了杨树、柳树、榆树等高大乔木,以大果沙棘为主的灌木、樟子松和经果林,山顶则是药材、优质牧草等。项目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将采煤沉陷搬迁区的荒山荒坡变为人造的‘花果山’,一方面通过开发参与性、游乐性强的娱乐项目承接和促进矿区旅游业等接续替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带动当地农牧民找到长效致富的路子。”天骄御苑项目负责人杜鹏介绍说。

  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真的就如哈姆雷特式的两难选择,只能二选其一吗?

  工业的迅速崛起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伊金霍洛旗加速奔跑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另一方面则是逐步扩大的“地面疮口”。截至目前,全旗露天开采土地复垦面积达52平方公里,土地复垦率(土方回填)为75%;井工开采地质环境治理面积达183平方公里,地质环境治理率(种植覆绿)为80%。

  伊金霍洛旗自上而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路径,在矿区演绎出了一场气势磅礴的绿色大交响。2019年7月,伊金霍洛旗与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院校和企业签订了“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等6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为突破点,切实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创新“生态建设+煤矿企业+产业+村集体”的治理模式,探索将采煤沉陷区碎片化分布的林地、草地、耕地进行置换整合,用于村集体规模化发展经济林、农作物种植,培育形成矿区发展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上有顶层设计、下有具体措施,复垦地资源被渐次“激活”,成为高水平发展的“绿色洼地”。

  比如,在乌兰木伦镇启动实施了伊金霍洛旗重点采煤沉陷区天骄御苑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和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光伏+”项目,努力打造全国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区和全国智能光伏产业示范区。项目区老百姓通过出租土地、入股分红、劳力参与等形式,可实现年人均增收1.5万元。

  比如,纳林陶亥镇立足辖区“一河三川十二沟”、204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32平方公里复垦区集中连片、集体所有的土地要素优势,本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理念,在复垦区搭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牧民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中草药种植、富硒黑果、沙棘及规模化蔬菜种植等具有工矿区特色的产业项目,实现“还水、复绿、生财”。

  目前,累计种植沙棘原料林近15万亩,可带动当地农牧民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全力助推农牧民脱贫增收;2019年,伊金霍洛旗与内蒙古淳点实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沙棘种植和产品研究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在治理区植绿,不仅惠及千秋,还利在当代。“我们正在打造5000亩的大果沙棘种植示范基地,种树的工人都是周边的农牧民,植树旺季,有机械的村民一天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而普通村民一天挣个五六百元不在话下。下一步推广给农牧民,通过免费提供苗木和技术、订单种植的方式,形成30万亩的种植规模。我们相当于租了村民的地,后期收益也有他们的份儿,形成长效循环机制。”伊金霍洛旗云东生态产业开发公司的白小平说。

  推动产业布局由“地下”转为“地上”,推动产业体系由“黑色”变为“绿色”,推动采煤区域由“包袱”变为“财富”,推动地貌形态由“沉陷区”变为“风景区”,伊金霍洛旗的复垦地资源利用履历恰是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此处安心是吾乡,如今重回家乡……伊金霍洛人一步一个脚印,让沉陷区的“灰色”地带隆起为绿色山川,让“绿水青山”成为搬不走的“金山银山”,让一代又一代人有“家”可依,有“乡”可栖。

  一声脆响从一团火烧云极速而下,到了原野时,和牧马人的一声唿哨合二为一。分不清哪个是来自于鞭子,哪个是出自于皱纹盘桓的嘴角。

  胡日查毕力格收好最心爱的马鞭,留下在草原上悠闲地踱步的马群,夜色来临时的最后一缕光亮投射在它们的背上,金黄而温暖。

  67岁的胡日查毕力格是市级马文化非遗传承人,说起怎么制作马具、马具的象征意义,他滔滔不绝。从15岁开始养马、驯马,胡日查毕力格爱惜和讲究关于马的一切,例如制作一把马鞭,他必定要选用三年的红柳木作为鞭把、上好的牛皮做鞭绳,再饰以羊角或羊骨。一把古朴而精致的马鞭,让古老的文化破空而来。

  在同一个时序里,吉仁太正在自己的度假村里整理着有关奶酒酿造、蒙古象棋、传统奶食品制作等非遗文化的器具,以备迎接第二天的研学团队。

  “我这里就是展示传统民族文化,通过亲手操作、亲自体验,了解我们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吉仁太既是度假村的老板也是非遗传承人,他把非遗文化深契在每一道饮食中、每一个娱乐项目里,在吃喝玩乐中把游客“代入”传统民族文化。

  伊金霍洛旗民族文化深厚,非遗文化资源丰富,那些散落在草原深处、历史长河的民族民俗瑰宝,镌刻着炫彩的烙印、溢散着深厚的气息,凸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亘古魅力。但如何让静态文化“活”起来、让冷门“热”起来?伊金霍洛旗一步一步,下了一盘大“棋”。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上下足功夫,把保护、挖掘、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重点工作,多举措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目前,全旗已公布的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共35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4项,市级15项,旗级14项。

  一是这里民族文化历史悠远长久,自1510年起是北元鄂尔多斯部落首领济农的驻帐地,清朝时期是伊克昭盟七旗会盟之地,是北元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目前已经挖掘出了11项非遗文化项目。二是当地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4A级景区苏泊罕大草原、神海子、白塔景区、马道、赛马场等,同时距离成吉思汗陵、蒙古源流景区只有半小时左右的车程,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让非遗文化成为当地农牧民致富的源头活水。

  非遗嘎查以“非遗通道”为线个非遗文化展示户。胡日查毕力格和吉仁太家都在其中。“我儿子家还经营着牧家乐,非遗嘎查对我们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游客多收入多了不说,我们的马文化也能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是我最大的愿望。”胡日查毕力格坦言。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对部分有基础的牧户做到合理规划设计,这样做既保持了原貌,又节省了投入。”伊金霍洛旗文旅局局长陈立军说。

  巴图格西(左)带领全村开牧家乐,人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他本人也被评为伊金霍洛旗的“致富带头人”

  非遗嘎查仿若一台勒勒车,驱动了非遗文化的“双轮”。一个“轮”是通过非遗手工坊、非遗美食户、非遗展演户、实景民俗体验户、非遗研学基地、非遗学术交流基地等“阵地”,串联成一条体验非遗、欣赏非遗、传承非遗线路,对非遗文化进行“活态”展示。另一个“轮”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非遗文化为旅游业增加“灵魂”,从而支撑起“非遗+产业”“研学游+景区游”的架构,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将非遗文化与产业衔接,针对市场需求设计、生产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类商品;同时,充分的发挥非遗嘎查的文旅产业助力作用,大力推广乡村旅游项目,带动本地农家乐、牧家乐发展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发一些非遗文化的‘伴手礼’产品,比如一把马鞭、一顶蒙古包,可以是车上的挂饰也可以是家里的摆件,寓意着吉祥平安,游客既了解了我们的非遗文化,又达到了实用的目的。”陈立军说。

  在非遗嘎查,正在被唤醒的非遗文化犹如一束火把,“点燃”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未来,还有这里农牧民奔向美好未来的新希望。

  五谷杂粮、牛羊猪鸡肉,还有兔肉、鸽子蛋、鸡蛋、蜂蜜……在红庆河镇地产食品加工园区的展厅里,移步换景,琳琅满目,但显而易见“绿色”是这里最大的亮点,也是最惹眼的卖点。

  “我们这几年就是和‘土’打交道,只有做到绿色,我们才可以‘土’的高大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农牧民搞种养殖才有信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红庆河镇镇长史利军说。

  做最“土”的庄稼人,生产最“土”的农畜产品,是红庆河镇这几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红庆河镇是伊金霍洛旗的农牧业大镇,没有工业这个“长板”,红庆河镇便精耕细作“净土”资源,让短板变长。

  巧媳妇有米才能下炊。做好“土”文章,需要两个充要条件——优质耕地和充足水源。

  红庆河镇盘活耕地资源,积极流转撂荒地5000亩,整合后的土地全部用来种植绿色农作物,而肥料全部选用处理过的沼渣、沼液,不但可以减少田间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变废为宝、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还能改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

  2019年,红庆河镇创新机制,将疏干水引灌入田,有效解决了小杂粮、大田蔬菜、优质牧草“三个一万亩”综合利用项目示范基地的灌溉问题,还让境内哈达图淖尔、其和淖尔等天然湖泊重新焕发出生机,为红庆河镇产出绿色、健康的作物提供了水源保障。

  同步运作,为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畜产品收益,红庆河镇建设了地产食品加工园区,包含六区一厅,即石磨面粉加工区、小杂粮加工区、豆类加工区、腌制食品加工区、小作坊加工区、榨油蔬菜面加工区、食品展厅园区。食品加工方式均选择了传统的加工方式。

  “比如这个石磨,是以每分钟20转的速度低速研磨、低温加工,而市场上的钢磨转速都在每分钟1000多转,石磨和粮食作物自然摩擦,能够保证营养成分不被损害。”史利军指着加工区的一台石磨机器介绍说。

  红庆河镇除了产出粮食作物,也是远近闻名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地。在纳林希里村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近500座大棚在冬日里泛出一片片银光,各色蔬菜长势正旺。

  为了保护净土资源,从种养到加工、销售,红庆河镇构建起了一个循环产业链。比如在哈达图淖尔村建起占地12000平方米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在乌兰淖尔村建起了肉兔基地,在布拉格村还有养鸽基地,走进这些基地,几乎闻不到异味儿。“因为都配套了化粪污处理系统,既改变了以往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环境,处理过的动物粪便都是上好的有机肥,撒在地里庄稼都长得好,比用化肥安全哇!”哈达图淖尔村村民崔长保笑着说出了缘由。

  “这是我们今年新改造的生物质锅炉,不用烧煤,就使用农牧民废弃的秸秆柴草,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在供暖季可有效利用生物质5000余吨,生产高效有机肥2000余吨,替代燃煤锅炉7000吨煤炭用量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000余吨,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烧完后的草木灰可以还田,改善土壤质量。”在一台外观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的锅炉前,史利军算了一笔长远账。

  放心粮、干净肉、绿色菜,红庆河镇都做到了自产、远销,杂粮走深圳,猪肉去武汉,兔肉去四川……绿色农畜产品的价格高了,但销路越来越广,农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回归传统,坚守本色——伊金霍洛旗的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土”得有分量,“贵”得有道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