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蒙古包—不能忘记的蒙古文明

发布时间: 2023-09-27 15:51:02 发布于: 农家乐蒙古包

  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北风吼叫,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子,它们便是蒙古包。

  蒙古包的构成通过一个绵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使用现成山洞寓居。到了今人年代,才会自己制作“洞室”,在地上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

  洞顶要留一口儿,靠口儿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略的壕作为梯子,招供收支用。一起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用,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跟着原始人类由收集向打猎过渡,活动范围渐渐的变大,一起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步驯成家畜,呈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所以窝棚之类的修建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并跟前面说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习惯游牧日子而发明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年代起就已呈现,一向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衔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衔接。帐顶及四壁掩盖或围以毛毡,用绳子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装置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年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开和不行拆开两种,前者以家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存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久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切当的时刻。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觅新的草场。蒙古包能够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从头搭起帐子。蒙古包是跟着牧民们的行程而建的。

  修建反映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蒙古包修建是北方游牧民族处理人、畜、天然联系的产品。

  一般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别巨细,一般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稀有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好像一座城堡.曩昔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非常壮丽。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修.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日子非常酣畅欢喜。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